“制造业的繁荣将持续至2020年。”在4月1日召开的2006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作出了上述预言。在近30分钟的演讲中,徐匡迪以娴熟而流利的英语向在场的约300位中外嘉宾描绘了2020年制造业的美好图景,提出了2020年的工程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高等学校应该如何培养符合未来要求的合格工程师。
2006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联合主办的,是一次以中美两国为主、全球性的高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会议的主题为“机械工程教育与全球化工业”。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一国的经济增长、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徐匡迪从制造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提供工业税收和解决劳动力就业三个方面列举有关数据来阐述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而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占到了20%左右:在中国,约有90%的工业税收来自制造业;大约90~/6的工业劳动力从事制造业。
徐匡迪认为,迄今为止,制造业仍然充满活力。他援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的数据说.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仍将保持在占国内生产总值36%2右的水平。
包括制造业的全球化在内的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及机遇。徐匡迪说,由创新驱动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将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其投入额将从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提高到2020年的2.5%。制造业应重视6项关键技术
2020年的制造业将是怎样的制造业?徐匡迪列举6项关键技术.对2020年的制造科学与技术进行了展望。
和谐制造。今天全世界每年产生250万亿吨废物。将来,世界人口将翻一番,达到100亿,同时产生的废物将达到1000万亿吨。此外,据预测到2025年,48个国家的28亿人口将面临洁净水短缺问题。再如,中国的GDP约为世界的4%,但是我们却消耗了约为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煤炭、31%的钢和40%的水泥。
在美国,工业部门每年消耗1200亿美元的能源,约占能源消耗的38%,而制造业在工业部门中属于能源密集消耗型工业。
总之,制造业应该做到与人、社会、资源、环境、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因此,为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无废物加工技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再制造技术便成为和谐或环境友好制造的核心技术。例如,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废物、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和资源等将成为2020年的主要技术。中国将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例如,作为循环经济链的绿色流程制造技术已经在中国的一些钢铁厂得到采用。
精密制造。每年全世界约有1亿吨金属材料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被切削掉,价值2500亿美元。因此,精密和超精密制造技术将成为未来的一项主要技术。此外,净成形制造工艺将成为另一项应用于铸造、焊接和锻造的关键技术。
智能制造。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智能设计和制造系统将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和能保护一切有价值资源的产品。具有智能控制系统的制造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并且能够100%地保证产品质量。
数字制造。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制造技术水平是振兴制造业的重要途径,而模拟仿真技术是数字制造技术的核心。航空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已广泛应用模拟仿真及数字制造技术,创造出了更好、更快、更可靠、更经济的产品。
微或纳米制造。以分子量级来创造或制造结构和物质的纳米工程将继续成为未来工程师关注的焦点,比如微或纳米机电系统(MEMS和NEMS)及超快、超密电子和光学线路等。
生物制造。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是更具戏剧性的突破可能还会在将来发生。例如,组织工程和再生医药将使我们身体的受损组织得到替换而无需大型外科手术。纳米级机器人可能被用来清洁阻塞的动脉、杀死癌细胞等。2020年的工程师与机械工程教育
徐匡迪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和2020年一系列工程技术——有些技术已知而有些技术尚属未知的巨大挑战.2020年的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坚实的科学基础,三是很强的分析和独立研究能力,四是工程经验,五是交际与协作能力,六是交叉学科的领导能力等。
在中国,大量有志于献身祖国制造业的青年学生偏向于选择工程学以及机械工程学作为本科或研究生学习专业。徐匡迪介绍说: “目前中国的高等学校有超过400万的本科生和30万研究生正在工程学科领域学习。”
机械工程的高等教育更要全面加强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及工程科学的学习。此外。工程实践和论文训练也应受到重视。有潜质的青年学生甚至在本科阶段就应鼓励参加叫做“学生独立研究计划”的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大学不仅在培养年轻工程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工程的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至关重要。中国的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