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火电、水电相比。当前风电价格不具竞争力。因此政府指导定价的风电上网价格,关系到生产企业的生存问题。而在此前各地实行的特许权项目竟标过程中,却屡次出现企业以低于生产成本的电价中标情形。新华社报道说:业界称这种不计成本、抢占风电特许权项目的做法为“跑马圈风”。
国电天风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路峰说。在传统能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风力发电前景看好,而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办法、国家风电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直接引发风电投资热潮。
路峰说,“跑马圈风”有两种情形,一是首次涉足风电的一些企业,对风电行业了解不深。不计成本争抢特许权项目,强行进入;二是电力巨头考虑到国家规定.其可再生能源发电应占发电总额一定比例.因此希望抢占风能资源较好的项目。由于本不指望风电盈利,并且风电亏损可由火电或水电弥补.因而只要能够“圈风”,当然不怕压低风电上网价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午铭认为这种不计成本的“圈风”做法无异于自杀。他说。自2002年以来,我国启动实施7个特许权项目,其最后确定的中标上网电价,每千瓦时仅在0.38元至0.52元之间。他断言,这些项目投产发电后,绝大多数将陷入亏损境地。
不仅如此。“圈风”压价形成的扭曲价格信号.还将向产业下游传递。于午铭比喻其为谷贱伤农,即风电上网价格过低将波及风电机组及零部件制造业.也将波及风电服务业。
“大风车”面临风雨洗礼
在制定了风电发展目标之外.为支持我国风电产业.发改委还于2005年7月下发文件。要求所有风电项目采用的机组本地化率达到70%.否则不予核准;2005年10月再次发文,支持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与电源建设企业合作,提供50万千瓦规模的风电市场保障,促进风电制造业发展。
发改委的初衷是,促使企业尽快掌握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制造和研发技术,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机品牌,以提升整个风电设备制造的产业链。
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兴起新一轮风机制造热。截至2005年底。已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将要进入整机制造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已超过50家。但据专家预测,中国市场最终只能容纳3家至5家本土整机厂商,风机生产业“洗牌”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国外著名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开始争抢中国整机市场。2005年4家外资企业占据了我国70.3%的市场份额,而中国本土整机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只有29.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风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潘世杰说,“风电热”是世界性的,当前国外著名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市场重点还不在中国,我国风机生产厂家和配套制造业,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核心竞争力.关乎我国风电产业的命运。
“圈风”乱局呼唤整体发展战略
当前风电行业的抱怨,大致有以下几种—::-《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实施办法含糊笼统、操作性不强,风电上网价格形成机制不明确、不合理,没有可操作性;各风电厂互相封锁运行数据,一些地方在对风能资源与地形条件不甚了然的情况下贸然搞项目;企业在建设规模、机组选型、建设标准方面互相攀比,贪大求洋。
专家认为.这种“圈风”乱局折射出当前我国风电发展战略不够系统,重点不明,尤其是没有明确近期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应该以促进建立国产设备制造体系和研发能力为主要目标。
于午铭说.当前已建成的风电厂遍布全国。它们的运行数据是最可靠、最宝贵的资源,理应为全社会所分享.成为在邻近地区建设风电厂的主要参数。国外有专I'qTU物定期公布各风电厂的运行数据.而我国风电厂之间的运行数据却互相保密。
当前我国各风电厂实际运行的年折算满发小时数,大多低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计值。甚至有的仅为预计值一半。由于缺乏项目建设后评估机制,对这些现象一无统计,二无分析,三无追究,更谈不上汲取经验教训。
专家建议.相关部fq应对《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细则更加明确,整合风电产业有关的翔实数据,编制国家风电技术路线图,组建完整健康的风电产业体系。
巨大的市场给中国风电产业带来发展机遇.但这种前所未有的机遇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吗?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