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技术掌舵人无法乘风而上 国际巨头乘虚而入
中国风能协会统计,至2004年我国累计总装机市场份额中,国内产品只占18%.丹麦、德国、西班牙等欧洲风电F-头的产品竟然占到了82%。
目前我国的风电设备市场仍被国际巨头把持着。2005年,作为国际风电设备巨头之一的西班牙Gamesa风电公司完成了向我国出售价值近4000万欧元的风力发电机组;2006年1月24日,这家公司签署向我国供应总计94部风力发电机组的两份合约,总装机容量达8万千瓦。到目前为止,Gamesa已在我国完成了21.7万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工作,预计到今年年底前,其按照装机容量计算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30%;2005年7月,GE能源向中国河北省首个大型风电场尚义满井风场提供23台1.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4.5兆瓦。在过去的20个月中,GE能源还分别为上海的首次两个风能项目提供14台1.5兆瓦风机和为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力发电站提供10台1.5兆瓦的风机;2006年1月1日,丹麦外交部和我国商务部签订了风力发电项目协议,这个项目将运转3年,涉及资金4500万丹麦克朗,将帮助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及北京提高风力发电能力。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是风电设备技术被国外企业所控制和垄断。国外风电机组在兆瓦级技术上早已形成主流,如美国1.5兆瓦,丹麦2.0~3.0兆瓦,4.5兆瓦风电机组也已经在2004年汉诺威世博会上亮相,而国内目前所能生产的最大1.5兆瓦级风电机组也是在去年下半年刚刚研制出来,还需要运行试验。
面对此情势,我国风电企业纷纷与国外企业合作或引进国外技术。上海电气集团同欧洲的先进电气企业合作,建设国内最大、最先进的风力发电设备基地;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与德国A'erodyn公司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承德御道口牧场与美国通用公司联合开发风力发电项目等。然而,这一切仍难以加快我国风电产业化的步伐。
国内风电企业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才是实现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之路的唯一出路。依靠引进来、再消化创新很难走出困境。“风电行业,不像汽车、家电等行业,国外风电企业,特别是欧洲风电企业,他们对转让技术控制的非常严格,与我们国内企业合资合作,我们很难拿到他们的关键技术,即使花巨资引进来的技术,也有许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企业快速消化、吸收。如果我们只是引进,而没有自己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只能处处受制于人。”一个曾被对方满天要价,而没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国内某风电企业技术人员面对现状,万分无奈。
专家型人才严重缺乏
国外公司统揽全局的专家型人才给国内企业很大的压力,从风力发电机组、风叶、风场等,风力发电的一整套都有专家在规划,所以他们生产出的产品.就能很快匹配起来,很快产生效益。
有关专家在国际风电巨头成功背后的各种原因时发现,除了单纯技术方面的因素之外,国内专家型人才严重缺乏,也是落后于国外企业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家国内企业风电负责人感慨的说:“国外公司拥有优秀的专家,有统揽全局的专家型人才给我们很大压力,从风力发电机组、风叶、风场等,风力发电的一整套都有专家在规划,所以他们生产出的产品,就能很快匹配起来,很快产生效益。我们缺的就是这样的专家。国内多数进入风电市场的企业都是生产风电设备的某一配件,如没有专家型人才的规划,就很难做大做强。我们是做开发风力发电机的企业,研制出新产品还得到国内市场自己找与这种电机配套的其它国内风电设备,否则研制出来也没有人要。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国内风电企业的快速发展,拉大了与国外风电企业的差距。如果我们拥有一大批规划有规划国内风电国产化全局的专家,相信我们的风电设备也可以与国外媲美。”
建立专家型的人才队伍,成了发展我国风电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企业积极以各种办法为自身的发展谋出路,希望以此突破我国缺乏专家型人才的困局。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在大连签订了总合同额达2.7亿元的长岭风电项目一期设备采购合同。这是国内第一个大规模、兆瓦级、国产化机组风电项目,也标志着大连建设国内最大的风电重大装备研制中心和产业化制造基地拉开序幕。
由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与保定高新区新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共同发起,以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国内致力于风电叶片生产制造的企业为骨干,联合国内风电科研机构及用户共同成立的我国首个风电叶片自主研发机构——华翼风电叶片研发中心在河北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注册,中国科学院徐建中、蔡睿贤等7位院士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和中国风能协会理事长贺德馨等国内风电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技术委员会将为华翼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兰州电机、永济电机与院校联合共同开发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北京交通大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风公司的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检测站揭牌,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共同研究风力发电中的核心技术,促进风力发电的国产化,跟踪世界风力发电的新技术。此外,双方还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
我国风电产业化能否顺利实现,不仅需要我国政府政策支持,更需要的是: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是否跟得上风电的快速发展。单靠国内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很难以适应我国风电发展的需要。只有在我国高校、职业院校开设专门的风电科目,培养从事风资源的评估、风电规划设计、制造、风电场安装运行等方面的人才,并加以开发风电老专家的知识资源,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在各企业举办风电专业培训,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选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国外风电企业培训,培育出我国专家型的风电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在风电市场施展拳脚,与国外企业赛跑。
[/HTML]